位置:主页 > 社会资讯

人民网评:推进适老化改造,绘就“老有颐养”新画卷

时间: 2025-10-29   点击:5595 次
记者: 未知   作者: 未知   来源: 人民网

又是一年重阳到,尊老敬老引发社会关注。当社区食堂的晚餐温暖了独居老人的心房,当智能设备让居家生活更加安全便捷,当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从口号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重阳节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的节日内涵,更在于它所推动的社会进步,让关爱老人成为日常的自觉行动。

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键在加强政策引领,构建适老化制度框架。响应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近年来,国家层面连续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为适老化改造提供了强大支持。《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发布,积极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各地各有关部门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包括各地老年福利的精准发放等,系列政策组合拳,日益推动老年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健康支撑不断加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效、权益保障全面加强。

政策养分滋润下,多领域的适老化改革开花结果。首先体现在交通领域的革新——解决银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例如,上海启动的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项目,不仅解决了传统盲道易破损问题,更让轮椅实现“无感通行”。新疆乌鲁木齐投放低踏板“适老巴士”,护航老年人乘车安全。更值得关注的是“一键叫车”功能的普及,打破了“数字壁垒”。这些举措拓展了老年人生活半径,让他们可以自由地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去探望老友、欣赏风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社区向“享老”范式转变更让人眼前一亮。老旧小区改造成为适老化实践的微观战场,各地纷纷通过扩建老年食堂增加晚餐供应、增设非机动车停车位缓解人车混行,以及加装电梯解决“上楼难”等举措,实践“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目标——让老年人在步行范围内解决医疗、餐饮、休闲等需求。社区活动中心里,老人们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学习新技能、结交新朋友,社区成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享受晚年的温馨港湾。

文化浸润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日常生活中,年轻人耐心地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倾情陪伴,老人们则慷慨分享工作经验、生活智慧,类似的双向滋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温暖。

此外,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倒逼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有望突破30万亿元。

制度创新筑牢根基,技术赋能拓展边界,人文关怀温暖人心,三者深度融合,携手绘就了一幅‘老有颐养’的动人画卷。这不仅让老年人在晚年能够安享幸福,也为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一篇:抱歉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