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丁鼎作品展”于2019年5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一层四号厅展出
2019年5月8日下午15时,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系列展双个展之“觅归趣——丁鼎作品展”于2019年5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一层四号厅展出。此展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青年系列展之一,经过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与中国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层层评选产生。
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全国人大原常委、副秘书长曹卫洲,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燕冬升,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景小勇,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张兵,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会长,文化部机关党委原常务书记王吉,中国工笔学会会长陈孟昕,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滨,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委员会主任王颖生,海军创作室主任邹立颖,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江宏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许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李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于光华,中国国家画院艺术馆馆长陈鹏,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中心主任杨华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张见,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殷会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孙玉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戴顺智,神玉美术馆馆长王伟斌,宋庆龄基金会处长钱宇,著名慈善企业家陈光标,新华网文艺部主任袁思陶,中国流通党建网总编辑周振明,人民法制杂志社主任高铭,中国艺术报编辑部主任孟祥宁等领导及有关单位负责人出席了开展
图为著名艺术家出席这次展览会
9日上午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文、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协秘书长马峰辉、福建省美协主席王来文、副主席秘书长赵胜利等领导观看了丁鼎画展。
出席此次展览的还有著名艺术家、理论家及学者:王镛、田青、丛薇、王振、王志纯、孟祥顺、王首麟、任重、罗翔、孙震生、潘金琳、潘金美、熊红纲、王德芳、尹海龙、黄和平、潘缨、崔进、雷苗、唐建、周石峰、韩学中、刘波、王赫赫、曾三凯、郑庆余、宋彦军、吴冰、张剑、任清、大土三阳、穆加善、章红兵、王一帆、左文辉、卢虓、苏睿、王跃奎、任赛、韩昊、王正平、尹海龙、袁玉珠、野雪、杨晓霖、戴盼盼、张弛、孙志刚、田青、吴金龙、刘吉、陈散吟、杨小云、王水清、孟岩、叶强、方永红、刘佳、李宏复、梁鸿、赵文成、边涛、孙玉石、张仕森、邰高娣、马米娜、冯燕、廖燕飞、仲清华、吴叶颖、刘辉煌、于晶、沈舒、徐航、陈斐鹏、王然、王焕、林岩等(排名不分先后)。出席画展观众300余人。
图为著名艺术家参观著名青年艺术家丁鼎的画展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80后青年画家丁鼎近年来创作的一批以禽鸟,松鼠,树木,草丛等元素组成的花鸟画,她以一颗文心来描绘心中、眼中的世界,特别是她在大自然当中找到了一个最深刻、最永恒的主题——爱,她的作品不仅在传统中国花鸟画的情趣上进行探索,而且注入了关于生命、生活、家庭、社会、情感、秩序等问题的提示与思考。在技法上她吸收宋人花鸟画法,用工写结合和点染泼彩等方式表现出了惟妙的自然情感世界,她的作品赋有高古清雅之韵,造型严谨精细,笔墨苍拙而具书写意趣,画面传达出正派融合的气息。丁鼎的作品在技法和形式上非常多元,画面色彩肌理与传统笔墨构成了一种既融合又疏离,既古典又当代的视觉效果,体现了画家在花鸟画方面不凡的成绩。 展览持续到五月十九日。
图为著名青年艺术家丁鼎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访问学者进行交流
字水畅。1985年生,江苏南通如东人。201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学硕士学位,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访问学者,国家二级美术师,民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女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画创作院青年画院艺委会委员。曾就职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学术论文和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观察》、《美术》、《中国书画》、《中华文化画报》、《画刊》等国家核心期刊。出版个人画集《线语清唱丁鼎写生花卉集》,《筑巢画心——丁鼎花鸟画集》。
图为著名艺术家丁鼎接受媒体采访
图为 归去来兮系列
图为旋律
图为净处余枝朱雀息
觅归趣
归来或离去,总在寻觅。起点或终点,均是身和心的栖息之地,是为家。每个个体在往来离去之间寻觅生命之意义,向外发现或是向内挖掘,寻找物质的安全,觅求精神的安放,不论其中滋味或苦楚或欢喜,终究是人生难得之经验趣味。
天地自然法度相通,禽鸟筑巢守巢,林中松鼠寻果轻跳,个中妙趣浑然天成,涉笔注入自我意识想象,写意趣盎然之境。然探索笔墨语言时,我常有“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困惑,在不断积累、补益、充实中,渐从一笔一画里得到“觅心无处觅,当下便心安”的体悟,在一点一线的律动中获得乐天自然、宁静恬适的意趣。陶渊明隐逸之时作《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为归园之欣喜,“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为觅后之大叹。来去寻觅间,停歇休息的角落,顿然领悟的瞬间,以及豁然开朗的当下均为归隐之家。画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这条旅途上的寻觅,便是我归心之地,在这里找到、实现、完成自我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