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思想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位“救时之相”的佳句勉励大家

时间: 2021-12-10   点击:414 次
记者: 未知   作者: 未知   来源: 秘书工作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曾引用“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一句,这句话出自明代张居正的《答宣大巡抚吴环洲策黄酋》一文。


今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强调院士们要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这句话出自张居正的《论时政疏》。那么张居正是个什么人呢?

image.png

张居正像


张居正,幼名白圭,字叔大,号太岳,谥文忠,湖广江陵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在他担任内阁首辅的十年间,法度修明,海内肃清,四方宾服,明朝呈现出一派中兴的气象,史称“万历新政”。

image.png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生于嘉靖四年(1525年),自小聪颖好学,还是童生时才华就得到荆州知府李士翱、湖广巡抚顾璘(即与王阳明反复论学的顾东桥)等人的赏识。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当时进士们相聚在一起多谈论诗文,推崇、仿效西汉、盛唐的文风,但是张居正对这种风气不以为然,他不事交游,默默钻研国家典章制度和历史上为政的利弊得失。


张居正时时处处留心政务,遇到盐吏、边使以及其他外出办事官员返京述职,他常常会在晚上悄悄带着一壶酒和酒具登门拜访,向其询问当地民生利弊、地理形势、官场生态以及兴利除弊之方。返回寓所后,张居正又在油灯下把这些见闻一条条整理出来。这些知识储备在他后来的新政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位列首辅   开启新政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去世,张居正参与了遗诏的撰写。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入内阁成为辅臣。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去世,年仅十岁的明神宗即位。在主少国疑之际,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和小皇帝的老师,被称为“元辅张先生”。


当时明朝建国已经二百余年,承平日久,积弊已深,政治上纲纪废弛、贪污盛行,经济上入不敷出、国困民穷,许多“良法美意”多已废弛不行。明太祖因“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借助内阁佐理朝政。内阁大臣类似宰相,却无宰相之名,居嫌疑之地,遇事多所掣肘,且嘉靖以来内阁倾轧不断。张居正目睹时艰,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以雷厉风行的魄力,开启了改革的进程。张居正改革涵盖吏治、理财、学风、边政、治河、漕运等各个方面,重点是政治上的考成法、整顿驿递和经济上的丈量田亩、推行“一条鞭法”。


张居正新政从政治上入手,重点是推行考成法。嘉靖、隆庆两朝纲纪不肃,官员放弃原则底线,行事模棱两可、委曲迁就,甚或邀取虚名、卖法市恩,一派文恬武嬉的景象。朝廷的诏令经常被束之高阁,得不到有效执行,有的事情交办十多年了还没有办完。张居正以雷霆之力整肃官场,稽查政令执行情况,设定完成期限,严肃查处政令延误现象,并将奉行朝廷政令情况作为官吏考核的依据。考成法执行后,官场涣散之风得到纠正,政令朝下夕行,畅通无阻,在提升行政效率的同时,也节约了行政成本。针对明代中期以来,一些官员假公济私、乱用驿递问题,张居正严格限制官员的特权,从制度上堵塞漏洞,仅此一项,就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支出,也有效避免了扰民、害民的弊端,这些举措得到百姓的欢迎。


政治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后,张居正把改革推进到经济领域。当时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利用种种特权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徭役,把负担变相转嫁到贫民身上,这进一步加剧了贫富不均。张居正通令丈量全国田亩,按照土地实际占有情况征收田赋,严惩隐瞒田地之罪,有效纠正了赋役不均的现象,也起到纾解民困、抑制兼并的作用。丈量后全国田数有七百多万顷,比明代中叶弘治年间增加近三百万顷。在此基础上,张居正将海瑞等人在南方试行的“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方法改变为按照丁、粮派役,将名目繁多的各种杂税、力役归入田赋,按田亩核算,并折算成银两统一征收,差役由政府以银雇人充当。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以货币税代替了实物税,简化了征收程序,减轻了农民人身依附程度。这一系列经济改革成效显著,隆庆初年,国库每年赤字高达一百五十余万两,等到张居正去世时,国库却积攒了可供数年之用的银两。


张居正改革体现了节用爱民的思想,有效革除了官场上的贪污之弊、因循之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朝政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但“一条鞭法”等举措因后世奉行不善,也变相加重了人民负担。


鞠躬尽瘁   尽忠报国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在任上去世。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官员、豪强的既得利益,在生前,就不断有人向张居正发难;去世后,张居正被抄家,子嗣被流放边疆,新政的部分内容尤其是限制官员特权、考成法等被推翻。


张居正的改革事业规模宏远,有章法,有系统思维。在执政的前几年,张居正从整顿吏治入手,加强集权,伸张法纪,整顿官府,进行体制性的调整,使得改革得到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与此同时整顿舆论界乱象,提倡崇实学风,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在后几年,他把重点放在经济领域,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实现了减轻百姓负担、充盈国库的目的。张居正关注的不是数年之安,而是长远之利。因此,张居正各项新政措施次第施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产生了良好效果。


张居正有勇于任事、实干担当的献身精神。封建时代“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不是不懂,但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张居正不满足于做一个八面玲珑的“甘草阁老”,而是“一切福国利民之事,挺然为之”,改革出于一片公心,不计得失毁誉,不计个人身家。张居正表示“虽机穽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不畏前途艰险,坚持负重而行。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张居正在整顿驿递、丈量田亩、施行“一条鞭法”过程中,都触及特权阶层的利益,也遭到官僚、地主阶层的阻挠和反对,屡屡有人对其发难,有的人甚至从弹劾张居正专擅入手,试图离间张居正和万历帝关系,以阻断改革的进程。张居正不避仇怨,仍然心怀孤耿、肩承重任,有着为事业的献身精神,不计一时之毁誉、后世之是非。正是因为张居正刚毅坚卓、百折不挠,改革才能得以推进并取得成效,这也正如张居正本人所说:“天下事岂有不从实干而能有济者哉!” 


与此同时,张居正还为下属官员担当作为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坚定信念、为国任事。潘季驯治河,戚继光整顿蓟镇方向上边务,殷正茂、凌云翼在南部边疆上的作为,均离不开张居正的奖励爱护、委曲周旋、大力支持。


张居正生前曾向友人剖露心迹,自己当政时所作所为“暂时虽若不便于流俗,而他日去位之后,必有思我者”。果不其然,明神宗去世后不久,明熹宗为张居正平反。明末,明思宗想励精图治而苦于无称职的辅弼大臣,走投无路之际,才会有“抚髀思江陵(张居正),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的感叹。可以说,张居正医时救弊、扶衰起废,不仅是在古代少见的生前从未被对手打败的改革家,也是去世后不久就得到后人深切怀念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