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开罗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回顾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强调中阿两个民族彼此真诚相待的这份信任牢不可破。演讲引用了阿拉伯谚语“没有不变的常态”,以此表达对阿拉伯国家变革诉求的尊重和对阿拉伯国家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支持,在阿拉伯国家引发热烈反响和积极回应,获得了阿拉伯国家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阿拉伯国家地处亚非大陆交汇地带,宗教和文明多样性突出,文化历史悠久,资源禀赋独特,发展潜力巨大。阿拉伯人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阿拉伯人在科学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以花剌子密、白塔尼和马吉里等为代表的阿拉伯天文学家们所取得的成就,代表着当时人类天文学的最高水平。阿拉伯人对印度数字与零符号体系的改造与推广,导致了人类计算领域的一场革命。阿拉伯人的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脍炙人口的《一千零一夜》在数百年的悠悠岁月中,不断补充完善,汲取印度、希伯莱、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族民间文学的精粹,使其成为阿拉伯乃至世界文苑中永不凋谢的绚丽奇葩。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伟大使者,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
阿拉伯谚语说,“没有不变的常态”。事物持续保持同样的状态是不可能的,世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这是阿拉伯人口耳相传的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阿拉伯人不断寻求改变的心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阿拉伯国家都曾为改变自身困境做出过努力。从20世纪上半叶到中叶,中东国家主要的诉求是争取国家独立,因此,民族主义被广泛当作寻求独立的武器,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并获得成功。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这些国家的主要目标变成了解决现代化发展问题,而曾经流行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被证明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于是,伊斯兰复兴运动开始崛起,试图通过本民族文化找到阿拉伯世界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然而,发生变革的那些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腐败严重、教派冲突激烈等问题。在当前形势下,阿拉伯国家决心深化内部改革,实现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和阿拉伯民族的振兴。阿拉伯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推进工业化进程,努力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积极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阿拉伯人自古喜爱享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骆驼”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拥有与“美”“美好”等词相同的词根。骆驼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精神使其能够在阿拉伯沙漠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坚强地生存,这种坚韧的品格让骆驼深得阿拉伯人欣赏。斗骆驼比赛一直是阿拉伯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平日里温顺的骆驼到了赛场上,如离弦之箭飞奔,速度不亚于骏马。赛骆驼非常考验骑手的水平,因为骆驼奔跑的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前半程跑得太快,后半程就可能体力透支;前半程跑得太慢,后半程又可能跟不上。骑手只有平衡好速度和耐力,才能够坚持到最后。这完美地诠释了“没有不变的常态”,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变化,平衡变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中国人穷变通久的哲学与阿拉伯人“没有不变的常态”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尽头就会发生变化,变化了才能畅通,畅通了才能长久。穷变通久是四个阶段,或曰四种境界,其中穷境最痛苦,变境最困难,通境最顺畅,久境最舒服。穷,有遇到瓶颈期之穷,有穷途末路之穷,有穷困潦倒之穷,然于此境中,君子固穷,在此境遇中不改初衷,坚守正道,寻求突破的契机和方法;君子是“学而时习之”,是“自强不息”的,所以有力量去改变现状,君子上达,所以这个变化之机一直存在,“变则通”,当时机成熟,就可以突出困境,让所行之道变得通畅。《西游记》取经路是克服困境之路,5000年华夏之道也是克服一个个危机,“变则通”,得以延续至今,这也是“通则久”之意。淳朴智慧的中国老百姓从“穷变通久”中,摘出来“变”和“通”二字,合起来,即为“变通”,事物因变化而通达,不拘常规,因地、因时制宜,“变通”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变通”也意味着“创新”和“与时俱进”。穷变通久的哲学启发我们,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思维来认识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要看过去怎么样,也要看现在怎么样。如果不与时俱进,而是抱守固定的思维,无视形势的发展,那就是刻舟求剑,就不会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阿拉伯谚语“没有不变的常态”和中国穷变通久的哲学阐明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性,表达了对阿拉伯国家变革诉求的尊重和对阿拉伯国家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支持。同时,表明中国愿与阿拉伯国家心手相连、并肩攀登,为深化中阿友好合作而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共同奋斗的美好愿望。
守望相助,彼此信任。中阿两个民族彼此真诚相待,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出入相友,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甘苦与共,在建设国家的征程上守望相助。这份信任牢不可破,是金钱买不到的。近年来,中阿高层一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来往,在国家不同的领域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作,取得了许多丰硕的合作果实,中阿命运共同体萌芽并茁壮成长。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更是风雨同舟,坚定地开展着相互帮助的抗疫行动,将中阿命运与共真实地展现在国际社会上,让其他国家也能够见证中阿友谊的稳固发展。
包容互鉴,中阿文化交流异彩纷呈。中东是人类古老文明的交汇之地,有着色彩斑斓的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中阿双方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谐相处的典范。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近年来,中阿双方在深化人文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事业中相互借鉴,逐步形成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良好局面。
合作共赢,中阿经贸往来密切。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往来优势互补,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阿拉伯国家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原油供应地。中阿基础设施合作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双方合作的科技含量与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建设运营一体化势头方兴未艾。截至目前,19个阿拉伯国家和阿盟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双方发展战略对接更加精准高效。面向未来,中阿加强重点领域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可持续、惠民生的方向发展,将助推中阿互利合作形成更多交汇。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阿相距并不近,但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既源于双方对待彼此的热情和真诚,也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长期友好交往密不可分。2022年1月10日,沙特、科威特、阿曼、巴林四国外长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到达中国开始为期五天的访问,商讨与中国深化战略对接、拓展合作空间。疫情之下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抓住全球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已经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一种共识。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密集的外交互动,体现了其对中国的信任和认同。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心手相连、并肩迈步,必将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