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红色文化

老家河南 芝麻叶手工面的由来

时间: 2019-08-31   点击:601 次
记者: 未知   作者: 日月   来源: 中国流通党建网原创


芝麻叶手擀面不仅是河南人喜欢的美食,而且还是中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初秋的那天,在芝麻花落之际,我回了一趟老家河南,只为解馋,在一位朋友家餐馆吃上一碗新鲜的芝麻叶手工面条,真是好口福,让我品到了孩提时代母亲做的手擀面。


吃饭时,我把手擀芝麻叶面的图片发到朋友圈,这是“最爱老妈牌芝麻叶面条。”朋友纷纷留言说,“芝麻叶豆面条真好吃,妈妈的味道。”


谁说这句话,俺也不给您抬杠。芝麻叶豆面条,之所以深受那么多人青睐,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营养和美食文化的内涵。几千年来中原人代代相传,不仅保护了它的传承和发展,而且还让河南人津津乐道。它的味道不仅浓缩了母亲的辛劳和传承,还让在外工作的河南儿女们念念不忘。由于人类对美食的追求和向往,才使得芝麻叶手擀面这一美食的延续。


提到芝麻叶,不得不说,它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味,有些美味来自自然,有些美味来自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在我们老家河南,有这样一种叶子,把自然的清香淋漓尽致释放,给人以返璞归真的原汁原味。


这种翠绿的叶子就是芝麻叶,是它让河南人心存向往又不能忘却的乡村美食。

WechatIMG6.jpeg

图为   长得翠绿的芝麻叶 

每当麦收前后,各家各户都会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端着半碗芝麻,拎着个小铲,点上几拢芝麻,等待着秋收的小磨香油,有了这小磨香油的点缀,芝麻叶手擀面的味道不仅纯香味美,而且吃了让人感到特别解馋。


播种,剔苗,浇水,除草,芝麻能快速长到一人高,成长期的芝麻杆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芝麻蒴,芝麻蒴抱成团一个挨着一个,梯次分明,层层如塔,压弯了腰,也会得意的在风雨中飘摇。因此,在民间,芝麻也被赋予了“多子多孙”和“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


秋季来临,最下面的老叶逐渐发黄甚至脱落,上面的嫩叶还会节节长出,护佑着幼子继续成长。


深秋来临,秸秆渐渐变黄,芝麻蒴发育成熟不再成长,农村叫“煞顶”,这时是采摘芝麻叶的最好时间。


谚语云“顶叶嫩下叶老,中间叶肥色正好”。老一点不行,嫩一点也不行,老一点口感发苦,嫩叶子又有失芝麻叶的纯正劲道口感,仅取中上部的几片嫩绿肥硕的叶子即可,做出的芝麻叶最是清香可口。


老家采摘芝麻叶,叫“打芝麻叶”,“打”可谓是民间使用文字的智慧,就是用手从选中的叶子,向下一个寸劲,“嚓”的一声,几片叶子尽握手中。

微信图片_20190831171851.jpg

图为   长得翠绿的芝麻叶 


在芝麻棵间穿梭,双手齐下,上下翻飞,最是大妈小媳妇们的拿手绝活,一会儿功夫收获满满。


打好的叶子,整整齐齐码在荆条筐里、竹篮子里或袋子里,等待它们的即将是生命的又一次升华。


拉回家后,把芝麻叶逐一按入热水翻腾的大铁锅,期间要不断翻转,使其均匀熟透,直到把芝麻叶榨的“全部塔架儿”,叶茎平平踏踏即可,榨的太过芝麻叶筋络尽毁,有失劲道,榨的不够劲儿,青涩味儿去不掉。

微信图片_20190831171304.jpg

图为   晒干的有机芝麻叶

而后用笊篱捞出,再放入凉水淘洗、揉搓,去其苦味儿,握团出水,放入筐内,一片片的挂在晾衣绳上或摊开在易见阳光的门前或房顶晒干,水干叶缩成黑色叶片状,用手一捏成碎末状,即可收入塑料防潮袋,封口挂墙防潮,一袋干芝麻叶足够让整个家庭过上一个暖暖的秋冬。



俗话说得好,“芝麻叶揉三遍,给肉也不换”,揉出来的芝麻叶,去其苦味,只剩清香。芝麻叶可以凉拌,可以烤焦馍,可以做芝麻叶盐,也可以蒸包子,最好吃的,要数芝麻叶面条。


WechatIMG1.jpeg

图为  凉拌芝麻叶


芝麻叶面条,是民间不可多得的美食。


小时候,每当庙会或者赶集,芝麻叶豆面条的小摊上总是人满为患,一人端着一碗面,或坐或站,黑压压的一大片,不用顾及别人感受,只管大声“吸溜吸溜”的吃就行了,因为面条只有“吸溜”着吃才会感觉香而过瘾。


尤其是寒冷的冬季,一碗下肚,毛孔张开,微微出汗,筋络全通,全身舒坦,芝麻叶的余香萦绕舌尖,回味无边。


话说芝麻叶为何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美食?

WechatIMG3.jpeg

图为  手擀面配料

九十年代以前,生产力落后,物质极度贫乏,人们的生活经常青黄不接,为了填饱肚皮,改善秋冬蔬菜缺少的生活,人们精打细算之余,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萝卜叶、芝麻叶、红薯叶等农作物的茎叶,经过简单加工,变为可以入口的食物。


小时候被生活所迫,不得以为了果腹饱肚的食物,经过年岁的沉淀,如今,已然成为人们时不时追求,怀念的美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那些曾经吃着芝麻叶长大的人,大批量的从农村转入城市,吃芝麻叶成了城里人的“小刚需”,芝麻叶小经济也一时跃起。


每到芝麻丰收时,总会有大妈小媳妇把自己做好的芝麻叶团成团,擓到城里摆地摊,下班高峰期总会一扫而光,供不应求。原来一元一团,现在三五元一团,也没有人嫌贵,大家吃的其实就是一种健康快乐和对童年味蕾的追忆。

有的城市里人,闲暇无事时,也会组团跑到乡间,看到路边芝麻地,征得老乡同意,迈腿进入芝麻间,闻着芝麻叶散发出的清香,体会着乡下打芝麻叶的快乐,交流着吃芝麻叶的经验,也是一种很不错的乡间体验。


几天前,一位朋友回老家河南事先没有给老妈说,到家开门就喊妈,老妈正在里屋休息,听见喊声惊醒坐起,笑着开门说,“咦,乖乖哎,你咋突然回来了?”


朋友脱口而出说,“我就是奔着吃老妈做的芝麻叶面条才回来的。”


WechatIMG5.jpeg

图为   手工面

其实,在我的朋友回来之前,曾多次在闲聊中问他的老妈,是不是该打芝麻叶了,别老了啊,做一些解馋用。


朋友老妈慢步爬上楼顶,拎下来半袋子干芝麻叶满脸自豪让儿子看,然后轻轻抓出一把芝麻叶按到满热水的盆里,剩下的时间,就是静静等待干芝麻叶慢慢苏醒,它将再次迎来新生。


只见朋友老妈拎出瓷盆,倒水和面,碎面搓成团,盘至表面光滑,醒面十余分钟,抽出擀面杖,两手协力,面团在案板上旋转擀压,不一会儿面团擀压成了薄薄圆圆的大面片。


而后擀面杖从面片一侧插入挑起,再从空中缓缓落下,层层叠叠成长条状,左手压面,右手持刀,一阵“噔噔噔”刀与案板的撞击声之后,宽细均匀的手擀面呈现在案板上,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完美流畅。


开火浇油,油爆葱花姜丝蒜末出味,随机放入泡好洗净切好的芝麻叶翻炒入味,而后加水煮面,芝麻叶的清香在滚汤的熬制中,化入汤水,融入劲道的手擀面,芝麻叶面条已经成功了一半,出锅时再淋上些许香油,满锅生香,味蕾生津,一道美餐呈现眼前。


WechatIMG4.jpeg

图为  手工芝麻叶面

盛入碗中,面白叶黑汤浓,一碗连汤带水的芝麻叶面条,再加一头大蒜,在“吸溜”声中下肚,额头出汗,满齿留香,打着饱嗝,这才叫一个吃的舒坦。



说到吃,有一位金融行业的老大哥的行为,让我很是不解。


每当周末无事,他总会不厌其烦的来回跑1500公里回豫东老家,只为吃上一碗老妈做的那碗面,以前我总是以为矫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后来发现,年龄越大的人越在寻找童年,而童年记忆的载体就是“吃”和“玩”,而“吃”又对童年的影响最大。


我们的胃是具有记忆性的,曾经吃过的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我们对它独有的回忆。所以成年后,人们用儿时吃过的美食为载体梦回童年。


如今,家乡容不下我们的梦想,年轻人奔波在外工作忙。想家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碗芝麻叶面条,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那份久违的味道,那是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