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社会资讯

扶贫攻坚不畏坚难 齐心协力摆脱困难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打赢脱贫攻坚战

时间: 2019-10-19   点击:325 次
记者: 日月/新华社记者单纯刚/摄影周成玉   作者: 未知   来源: 未知


u=3440101960,3073003135&fm=173&app=49&f=JPEG.jpeg

图为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10月17日“农民工司令”张全收获得2019年全国扶贫攻坚奋斗奖,为此中央电视台在《攻坚的力量—2019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进行了宣传报道。

张全收有一个“司令”的称号——原因是张全收的公司里有近两万多名农民工,这些农民工都是他的“兵”,十年以前每天带着小喇叭,操着河南口音训话的他,后来被社会称之为“农民工司令”。


u=3084860287,2037147830&fm=173&app=49&f=JPEG.jpeg

为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对单位的“农民工们”的训话


2000年前后,在深圳的张全收开始做起了“劳务租赁”的生意,把河南的农民工收拢在自己的公司里,集中进行培训后,再分别分配到各个用工单位务工。工厂不与农民工直接签订合同,而与张全收的公司签订合同,张全收的公司则负责农民工的各类保障和维权。在2008年施行的《劳务合同法》中,张全收的做法被称为“劳务派遣”。

十多年年来,张全收通过这一用工方式,帮助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给农民工带来的劳务收入超过百亿。

金融危机之前,张全收的“劳务租赁”生意已经做得风生水起,那个特别奖因而授予了他。

今年,“张司令”所在的村委已脱贫致富——并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包吃包住包培训包月薪的全收经验模式


张全收刚开始打工时才13岁,一路艰辛坎坷不断,家中也几遭变故,直到14年后,想去深圳闯荡,还只能靠乡亲手上借来的170多元钱。到了深圳,睡凉席、吃盐水面疙瘩汤,半个月没见菜和油。这是他至今记得的一段经历。

还有一个地名——“河南省义马市渑池县仰韶镇西沟马岭村”也刻在他的脑子里。那时15岁的张全收跟着村里人去那里的一个砖瓦厂打工,先是等转车睡在郑州火车站,口袋被划了一道口子,仅有的15元被偷走了。后来在老乡的帮助下才抵达砖瓦厂,白天干活,晚上裹一床被子就睡在稻草上,时间一长就患上了关节炎。走路时脖子歪着,胳膊也抬不起来。

当地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每天用家里的锅给他煎熬中药,给他做饭吃,义务照顾了他一个多月。三十多年后,张全收辗转再找到已经70多岁的当年阿姨,老人告诉他,当年就是看着他可怜,小小年纪离家在外无人照顾。他拿出一万块钱要给老人,却被老人和她的家人坚决拒绝了。

这两段经历让他不忘初心,怀念至今。出门在外的张全收,也一直尽力帮助身边的农民工。

2000年的一天,河南信阳市的3个打工妹找到张全收,说她们在找工作时,看见有几家工厂竟在大门口挂牌声明“河南人已招满”。这让张全收很是震动。他渐渐注意到,很多老乡被个别企业刁难、歧视,他气不过,开始在自己的玩具加工厂中,专门招来自家乡的农民工。

加工行业全靠订单生存,忙时工人顾不上吃饭睡觉,闲时工人却又没活干。有时其他工厂就会向张全收“借人”,次数多了,他琢磨出这或许是个好生意。

他在平湖汽车站门口立了一个大牌子:“河南人找工作,张全收与你搞合作。张全收的公司,将一流的服务为你承诺:内厂外厂任你挑,不欺不诈信誉高。若是骗了家乡妹,怎对家乡众父老。”张全收一边为自己厂招人,一边把富余的人“借”到缺人的工厂,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后来,他索性全职做起了“劳务租赁”的生意。通过他公司招来的农民工,经过公司培训后,打包送到有需要的工厂工作,用工企业将员工工资给付到公司,公司再下发到农民工手上。如果没有安排上工作的员工,公司包吃包住,每天还补助员工补助15元钱,现在随着工资水平提高,已经变为每个月4100元。

这种劳务派遣的用工模式,被专家学者、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命名为——“全收经验模式”。


司令


从公司派出的农民工小分队中,张全收还会安排一个小主管。小主管不在流水线上工作,专门负责照看农民工的生活,代表公司和用人工厂沟通、维权。如果有小主管不能解决的问题,全公司每个人都有张全收的电话,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张司令”。

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工资。有好几次,用人工厂跑路了,张全收的公司东拼西凑,最终完整地支付了农民工的全部工资。2008年和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公司很难把农民工派到工厂里做工,但张全收坚持“养着”这些农民工,一共贴进去了1400多万元。

早年要进入张全收的公司,农民工需要签订一份声明,自愿每个月仅领取300元生活费,剩余由公司代为寄回家中。张全收觉得这是为了农民工着想,因为很多员工钱到手了就胡乱花钱,结果一年下来也攒不了几个钱。

u=2914071403,2237576878&fm=173&app=49&f=JPEG.jpeg

图为 张全收带领农民工高呼奋斗目标


此外,那时张全收的公司也没给员工缴纳社保,他给出的理由是短期打工的农民工,大部分社保金无法转移回老家,员工自己不愿意缴纳,“但是长期的员工给买保险”。

在公司里,张全收搞了一套“内保”制度,员工每年出一部分钱交给公司,生病、工伤等费用由公司承担。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2010年,公司开始按照国家医保规定购买医疗和工伤保险。

这些做法曾经给张全收带来了很多争议和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他有违法嫌疑。对此,张全收曾在媒体中回应:我凭良心做事,纸里包不住火。

而另一方面,张全收关心农民工、垫付医药费的例子也屡见报端,甚至有些和张全收毫无瓜葛的农民工,也因为他的帮助而获得了生活的新希望。河南文明办的材料中曾称,到2014年底,张全收的公司为伤病员工报销医药费达1200多万元。张全收能叫出他手下好几千号员工的名字,对他们的家庭状况也有所了解。

张全收说,“当时我也为了做好事,穷人太可怜了。”

农民工们把“张司令”也称作“贴心大哥”,但农民工们却不知道,张全收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旨在是随时准备帮助农民工解决问题。由于事情繁多压力大,几年下来张全收却被诊断出抑郁症,一直用药到2018年6月才渐渐好起来。


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


张全收迄今已捐出2000多万元善款,过去的张全收因交不上2.7元的学费,小学五年级时被迫他辍学在家,

因为没文化吃亏的张全收一直坚持不断学习。

2004年,上蔡县拐子杨村当时的村支书找到了张全收,想请他出资整修破败不堪的家乡小学。听到老支书讲家乡小学的现状,全收不由自主的流下了眼泪。

那时张全收的事业刚刚有了点起色,但账面上只有15万元流动资金。张全收当即拿出8万元,让村支书回村动工,后面六七十万元费用的缺口,张全收一边借一边挣把钱寄回村委。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全收希望小学”建成。从此以后张全收每年还拿出10万元,用于救助失学儿童和在校贫困生。2006年9月,全收再次捐款20万元,建成“朱里全收敬老院”。


u=2650624449,4012696269&fm=173&app=49&f=JPEG.jpeg

图为 张全收慰问刚考上大学的贫困生


2008年1月,张全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圆了他的一个愿望。当初,他想当人大代表的目的是因为公司经营上屡屡和行政部门产生矛盾,从而导致张全收为农民工找工作,为企业用工难所做出的成就却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认可,使得他想找总理“解决这些问题”。他想成为农民工的代言人,是“为更多的农民工撑腰。”

第一次参加两会,张全收带了六条关于农民工和农村问题的提案向全国人大主委会献言献计,在以后每年参加两会,他的提案都是农民、农村和农业。

就在这年,上蔡县和朱里镇里的领导邀请他回家竞选村支书,在竞选的过程中张全收在1016选民中却获得了938票当上了村支书。


u=1879176123,3178188323&fm=173&app=49&f=JPEG.jpeg

图为 张全收探望慰问村里老人


在当选的第二天,张全收就做了三件事:给村里贫困家庭每户发放10斤油、一袋面粉和200元现金;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200元慰问金;替全村2600多人购买了每人20元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村里的基础设施、蔬菜大棚、花木苗圃基地、光伏发电站都在张全收的领导下投资建成。针对没有能力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他给安排到村里务工。

2017年,拐子杨村在张全收领导的团队以辛勤努力和务实工作中取得成就,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2018年的16993元,全村退出贫困村序列。

张全收最拿手的劳务派遣也被用在了脱贫攻坚上,除了自己村里850多名村民被介绍到外地打工,河南各地经由他的公司介绍出去的贫困户就有600多户。

他表示,转移就业乃是贫困家庭快速脱贫最有效、最持久的重要方法。“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两人务工买小车,三人务工盖平房,四人务工盖楼房。”张全收说。

拐子杨村脱贫摘帽的同一年,张全收在卢氏县成立的河南全顺劳务派遣有限公司,该公司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1465个全国就业扶贫基地之一。

张全收说,“我活到99也要干到99,只要能干就一定做下去。”

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农民工张全收最喜欢《我的未来不是梦》、《你在他乡还好吗》、《爱的奉献》、《明天会更好》这几首歌曲,他代表着张全收的追求和梦想,更代表着张全收的心声和力量。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拼搏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张全收不仅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全国道德模范等,而且还成为行业领头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为河南人民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高度赞扬。他念念不忘党的培养,把习主席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