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代表履职的第二年,代表怀揣民意、肩负人民期待,满怀履职热情,赴京出席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代表们恪尽职守,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暖民心,展现了新时代代表的风采。为此,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将推出“代表们履职尽责”系列报道,聚焦本届代表的使命和担当,讲述代表的履职之路及交出的每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3月5日,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著名戏曲艺术家曾小敏。
图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著名戏曲艺术家曾小敏。
曾小敏,广东佛山三水人,广东省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2017年5月22日,荣获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19年6月,荣获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 。2020年4月10日,被确认为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1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23年9月24日,获评“最受大湾区大学生欢迎女演员” 。
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作为一名著名戏曲艺术家,您对推广“艺术疗愈”,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哪些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强调要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遵循未成年人成长特点和规律,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为少年儿童健康促进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少年强,则国家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是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是关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密切关注并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个个人和家庭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探索和挖掘艺术作品情绪调节的心理抚慰功能,而“艺术疗愈”是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
加强和丰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规划内容,国家应将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纳入重点民生项目,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专门国家级机构推动政策落实。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切实为青少年“减压”,优化教育评价考核模式,积极净化网络空间,提供美好精神家园。
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青少年抑郁症成为最多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是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认知、社交、学业等多方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快速发展、面临多个成长课题的重要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导致个人成长、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将艺术和心理学跨学科融合,把艺术创作和深度鉴赏作为一种疗愈的手段和方法,既是艺术功能的释放,也是艺术价值的有效实践。
自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等国家开始尝试以艺术疗愈战争的伤痛,经过专业的临床研究,发现艺术干预治疗法有效,从而形成了专业理论。2017年,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完备了艺术疗愈的定义,将艺术疗愈归属于心理健康专业,如今,英美日等国家的艺术疗愈变得越来越成熟,并可修读博士学位。
“艺术疗愈”相关领域虽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认为值得大力推广和实践。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文艺对心灵建设的特殊作用:
一、调节情绪:艺术作为感性的表达的情绪出口,可以用来表达、平衡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二、沟通世界: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意义,在促进理解力和洞察力的同时,成为最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沟通世界的方式,确保融入世界才能理解世界;
三、自我和解:理解艺术作品,本质是心灵沟通厚的共鸣。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过程就是心灵疗愈的过程,是一种心灵康复、蜕变和自我探索的特殊方式。
为此,我倡议文艺家与心理学专家一道,“双管齐下”共同推动“艺术疗愈”的研究和实践,以探索更多的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实实在在的举措,为广东乃至全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助力。
一、倡议各省市成立青少年“艺术疗愈”研究基地;
二、倡议各省市文艺名家在中小学挂点帮扶,推动“艺术疗愈”项目开展;
三、倡议各省市文艺组织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建立“艺术疗愈”科室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