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活动现场。
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75周年之际,11月1日,张掖市爱国拥军促进会组织开展慰问军烈属及驻地军营专场文艺演出活动,以艺术致敬英雄,用行动传承精神,在河西大地谱写了一曲爱国拥军的动人乐章。
荣养基地的深情告白:鲜花敬英雄,岁月证初心
秋日的张掖军烈属免费荣养基地,晨露还挂在树叶上,北京兵心艺术团的国家一级演员们便手持鲜花,向在此疗养的英雄及家属致以崇高敬意。9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冯兴隆接过花束时,指腹摩挲着演员军装上的领章,泪水浸湿了胸前的军功章。这位在基地享受“吃、住、医、护”一体化免费服务的老人,思绪瞬间回到1951年朝鲜战场的烽火岁月。


图为参加活动的军烈属们。
“是你们用鲜血换来了如今的和平。”艺术团团长的话语未落,掌声与哽咽声已在现场交织。当《谁是最可爱的人》旋律响起,烈士母亲苗桂香颤抖着握住演员的手,她的儿子如歌曲中描绘的战士一般,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由刘海东会长期出资打造的荣养基地,不仅是军烈属的“英雄之家”,更成为跨越七十载的精神对话场,让英雄精神在岁月流转中熠熠生辉。




图为演员们为战士们献上优美的歌曲。
军营中的精神接力:老歌励新志,红旗照征途
午后的军营操场上,年轻官兵的钢枪在阳光下闪耀。随着《英雄赞歌》激昂前奏响起,演员们高难度的唱腔将“舍生忘死保家国”的豪情注入每个音符。当全体演员共同高唱《我的祖国》时,在场战士们眼眶发热,此刻他们更懂“英雄的祖国”分量千钧。
互动环节成为精神传承的生动课堂。“当年我们靠炒面加步枪打胜仗,现在你们有先进装备更要守好国门!”艺术家们的叮嘱,让战士们想起在荣养基地看到的旧军装——补丁摞补丁的衣料上,弹孔与勋章的印记同样清晰。正如一位演员所言:“从冯兴隆老人的皱纹里到年轻战士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红色血脉的延续。”
战斗遗址中的精神溯源:西路军魂在,援朝薪火传
秋风习习,梨园口战役纪念馆的晨光中,讲解员的声音格外凝重。秦基伟等西路军将士在河西走廊九死一生后,又义无反顾踏上抗美援朝战场。展柜里的驳壳枪见证着双重荣光,这把曾随西路军转战70余天的武器,后来伴随主人在上甘岭战役中击退敌军数十次冲锋。
在烈士纪念碑前,张掖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成员与艺术家们共同敬献花篮。西路军在倪家营鏖战四十天的坚守与忠诚,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气壮山河,都是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的不朽支流。此刻的纪念馆内,190余件文物与演出的旋律遥相呼应,将“忠诚、牺牲、担当”的精神密码代代相传。 

图为张掖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成员与艺术家们共同向烈士敬献花篮。
河西大地的拥军长卷:从一条街到一座城
这场跨越三地的慰问活动,只是张掖市社会化拥军的缩影。在促进会打造的“双拥示范街”上,拥军驿站的“双拥衣坊”前,从驻军将士到退伍军人、警察、军烈属们络绎不绝。在促进会会长刘海东创办的爱心超市里,处处体现着“一切为了军人,一切服务军人”的浓厚氛围,践行着促进会与张掖社会各界“英雄不孤单”的初心誓言。
从新疆哈密的千里慰问到本地的“参战老兵团圆行动”,从每日供应的免费牛奶到就医绿色通道,张掖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正以360行的拥军实践诠释着“烈士为国尽忠,我为烈士尽孝”的庄严承诺。在纪念抗美援朝75周年之际,这座“西路军魂传承地”用艺术与行动证明:伟大精神永远是照亮民族前行的火炬,而爱国拥军的热潮,正在河西大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