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红色党史

聂震宁:中国共产党百年阅读历史回顾(下)

时间: 2021-07-15   点击:520 次
记者: 未知   作者: 未知   来源: 中国出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转折年代的阅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伟大的转折,注定了必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思考、新的任务、新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新的学习。

事实上,改革开放正是由新的阅读学习推动的。

在改革开放的启动阶段,有一篇文章的发表和阅读十分重要,即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和阅读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即将开始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准备。

在改革开放的思想准备期,出版业有一项举措也十分重要,即1978年5月初,国家出版局决定重印一批中外文学名著,既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井喷式”的阅读要求,也是为了思想解放的需要。当时确定了35种图书。其中有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10种、古典文学作品9种,外国古典文学作品16种。[4]

开放重印的中外文学名著一经面世,全社会顿时出现争相购买阅读的热烈景象。许多读者为了买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名著,在书店门前夤夜排队,等待购买。尽管是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由于这些名著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历史人文精神,也为即将开始的改革开放做了非常重要的精神准备。

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党全社会的阅读呈现出转折年代阅读的突出特点。阅读态势呈现出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巨大时代特点。于是,出版业顺应社会需求,大力改革创新,提高出版生产力,使得更多中外文学、文化、学术名著和知识读物像排炮一般地呈现在广大读者眼前。20世纪80年代,像《鲁迅全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三个面向丛书”“走向世界丛书”“走向未来丛书”“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丛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以及《第三次浪潮》《大趋势》《西氏内科学》等古今中外文学、文化、学术、科技名著等陆续面世,激发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满足了广大群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需求,全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国民阅读状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对全党的学习提出了很高要求。党的十六大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这一新理念。

进入21世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全党的学习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版业的改革发展也足以证明全党全社会掀起的阅读热潮。为了解决全国性“三难”问题,出版业进行了一系列行业改革。1979年12月召开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决定地方出版社由过去长期实行的“地方化、通俗化、大众化”方针改为“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方针,解放和发展全行业的生产力。出版全国性“三难”问题指的是:“买书难”“卖书难”和“出书难”。要解决这三大问题,首先要提高出版业的出书能力。至2015年,全国出版社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2家增加到584家,大学出版社从9家增加到115家,“出书难”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1982年6月,在全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正式提出了在全国组成“一主三多一少”的图书发行体系,即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6]会议还决定改革购销形式,大力支持出版社自办发行,在发展集体书店的同时,积极扶持个体经营的书店、书摊。上述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基本上解决了全国性“三难”问题。

此后,1994年全国出版业明确提出了“阶段性转移”的工作思路,即出版业的发展要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并提出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市场。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新闻出版工作提出了“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出版业对外开放程度迅速加深。2002年,党的十六大决定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出版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变化之大,令人备受鼓舞。更重要的是,出版业在内容创新上取得的成就,为国家的全面发展作出的贡献,同时也是为全党全社会开展阅读提供的服务,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40多年前难以比拟的。

该时期还有一项直接服务全党全社会阅读的创举,即倡导全民阅读,在建党百年时应当深刻认识其意义。2006年4月,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7],倡议发出后立即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响应,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逐步开展起来,党的十八大后则上升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初心使命的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对全党学习提出很高要求。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上提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8]后来,他又作出“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9]“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10]的一系列重要论断。


大兴读书学习之风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思想和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上每一重要历史时期的阅读学习,都有明确的主题和主要任务。进入新时代,全党开展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就是说,走进新时代的阅读是坚持初心使命的阅读。


坚持初心使命的阅读,就是要坚持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2009年5月在题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应当成为领导干部的必读书。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共产党宣言〉与新时代》和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出版的一系列优秀书籍,一直是全国广大党员和普通读者的重要读本。


坚持初心使命的阅读,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的阅读。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阅读,就要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热情讴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周秦汉唐文化的智慧光芒穿透历史,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持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对于坚持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具有深层次的意义。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持续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进入新时代,《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孙子兵法》等先秦经典成为当下许多家庭的常备读物,《传习录》《曾国藩家书》等被人们重新认知和研读,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各种读本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成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红色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和底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立国之本,也是中华民族之魂和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人民立场、担当精神、思想品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应当积极进行红色文化出版物的出版,热情引导大众阅读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出版物,使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得到有效实现。进入新时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一批红色经典小说又成公共图书馆出借率排位在前的品种,新创作的《长征》《解放战争》《革命者》《觉醒年代》 《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红色家书》《父亲原本是英雄》等一大批红色文化名作成为书店的热销品种。


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其中,改革开放、抗疫斗争、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被出版所记录,也通过阅读被铭记。《战国红》 《为什么是深圳》 《浦东史诗》《40年改变中国:经济学大家谈改革开放》《白衣执甲 逆行出征》 《武汉纪事》《十八洞村十八个故事》《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等作品从各个角度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获得了较高评价。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与外国政要会谈时多次谈到阅读,曾说过“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谈到了他多年来坚持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化文学名著。习近平总书记在阅读学习上率先垂范,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开展阅读的重要动力。2014—2020年,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时,他背后的书架引起众多媒体和网民的关注。有研究者注意到,书架上共有218种图书,经研究统计,其中各国文学经典约占30.28%;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历史和中华传统典籍约占51.83%,包括马列著作和中国共产党经典文献,如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的文集选集等;此外,大型丛书套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社会主义史(丛书)》以及《战典》《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等系列书籍也都赫然在架。当然,作为办公室背景的书架绝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用书的全部,然而其内容却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著名学者冯其庸2016年在《人民日报》著文,经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阅读文学经典的故事,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是因为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国经典文献,而且还广泛涉猎了国外经典文学名著。夏至先生2014年通过书单研究,探究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的范围和内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涉猎非常广泛,不仅有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学作品还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和哲学等。


新时代全党全社会阅读学习的广泛性、包容性是前所未有的。其广泛性、包容性不仅体现在阅读内容上,也体现在阅读形式上,不仅体现在传统纸介质出版物的阅读,也体现在数字网络技术的传播阅读。融媒体传播和阅读已成社会常态,移动应用学习强国的广泛传播和阅读学习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自2006年中宣部等部门发出全民阅读倡议,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八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全民阅读 “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再到2020年10月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新时代,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迅速开展,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手段、工作规律,其中,党委政府直接主抓,各级干部是重要示范,阅读活动是重要抓手,阅读设施是重要载体,制度建设是重要保障、重点人群是重要服务对象,高质量出版是重要引领。目前已经形成以“书香中国”为统领,各省区市创意设计了一大批阅读品牌活动,一个书香社会正在神州大地逐步形成。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读者出版集团考察时就全民阅读作出重要指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11]习近平总书记把开展全民阅读与民族精神的提升联系起来,使得新时代的全党阅读、全民阅读具有更为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我国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可以预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2035年成为文化强国的中国必将是一个书香充盈的书香社会。



结语


通过回顾、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四个重要时期的阅读状况,让我们认识到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习史、阅读史,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阅读学习对于党的发展壮大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我们在新的伟大征程中坚持阅读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不断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


增强阅读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刻认识到读与不读、学与不学不只是个人问题,而是能否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问题,是提高执政为民能力的根本问题。新的伟大征程,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如此伟大的奋斗目标,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断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最重要的就是端正学风。一是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摆在核心地位,同时要有更为广博的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不断提高个人思想文化素养;二是要加强学风建设,端正态度,联系实际,善于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三是要养成强烈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乐于参与阅读交流,认真总结阅读心得。阅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也势将成为新的伟大征程的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