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3月7日,为此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进行了专题采访。
图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是河南驻马店上蔡县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因多年致力于农民工就业服务,媒体给他送了个绰号“农民工司令”。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乡村全面振兴又做了很多新的重要部署,我听了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作为一名从小成长在农村、长大服务于农村农民农业的基层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和调研的一些情况,就乡村振兴,请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是抓好规划落实。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支持乡村振兴的惠民、利民政策,正在为乡村振兴强根基、打基础。我们知道,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乡村建设是前提,而乡村建设绝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子下来,而是根据不同省份区域、不同资源禀赋,立足生态条件、产业布局甚至包括风俗习惯,深挖自身优势搞规划。比如我们拐子杨村,虽然也是全国文明村,但是我们知道与发达地区的全国文明村相比,在村庄规划、基础设施、环境条件等方面还有差距,所以关键是要有针对性的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前瞻性布局,一村一个样、村村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乡村建设是全民共建而不是农村自建,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落实乡村建设的科学评价机制,因地制宜抓实抓细抓落地,推动顶层设计在农村落地生根。
二是抓好营商环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如果营商环境不好,企业就没心情入驻,这个地方就会缺少产业支撑,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地方政府首先要摸清家底,对执法部门要下达为企业提供排忧解难作为政治任务,而不是把罚款作为经济收入的工作任务。特别是要通过科学渠道认真听取企业的心声,坚决摘除困扰企业发展的“紧箍咒”,打破违反市场规律的“旧罐罐”,为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土壤。此外,还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持的连续性,让企业投资的放心,发展的放心。只有企业发展好了、经济增长了、税收提高了、地方富裕了,政府才能更好地做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形成地方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三是抓好人才培养。习总书记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国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但更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这些技能人才要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而进入中高收入群体,他们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但是有些人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考上大学的,都分散到各个城市、各个行业成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这个群体特别巨大。然而粗放的就业只能解决温饱,解决不了他们的技能和致富,所以我们要关心关注农民工就业,更要注重他们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高质量就业,这个如果不能实现,这必将是下一步乡村振兴的短板。目前政府组织的各类职业培训还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各种技能技术鼓励政策,让国家人力资源机构和社会力量组织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可以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让农民工都有一技之长,甚至把他们培养成“大国工匠”,所以农民工人才的培养潜力很大、功在千秋。这样才能使农民工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当中,为我国文明、富强、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接受记者采访。
张全收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打工者,凭着自己多年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并给予了表彰,他被当选为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党代表,“省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道德模范奖”,当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