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红色党建

关于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 急需从“三土三系”着手进行综合治理

中国流通党建网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进行了专访

时间: 2022-03-09   点击:902 次
记者: 日月/周成玉/摄影卢彦平   作者: 未知   来源: 中国流通党建网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耕地质量保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党永富提出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需要从“三土三系”着手进行综合治理。

WeChateb9eabb6b60ef2f9355828261c40536a.png

图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

3月9日上午,关于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建议,中国流通党建网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进行了专访。

一是推动耕地保护与地力的提升工作

党永富说,保护耕地和地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单一营养体系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保护耕地和地力提升需要从“三土三系”着手进行综合治理。为进一步提高大家对保护耕地和地力提升重要性的认识,“我带三瓶土,就是要在两会上给大家讲解普及‘三土三系’的相关知识。3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土壤污染治理,心中装满了“土”,履职五年来,我的建议始终围绕土壤问题”。党永富指出,当前国家与人民对吃饭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上,又有了“无害、营养、低碳、健康”四个新指标需求,同时对耕地的质量有了进一步要求。然而,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中低产田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中低产田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难点所在

二是民以食为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耕地问题始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坚持把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耕地保护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前不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2021年8月,自然资源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约1.33亩,人均水平较1996年下降0.26亩,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此外,根据《2020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公布的数据,我国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中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低产田占比21.95%,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中低产田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难点所在。

三是坚持系统观念   促进农业发展

一个时期解决一个时期的问题,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提升粮食产量,解决人民吃饱饭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不懈的努力,已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饱的历史性进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与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农业提出了坚持系统观念,全过程管理的新时代过程农业新型生产模式,在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上,又提升“无害、营养、低碳、健康”四个新指标需求。同四对耕地的质量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原有的单一营养体系转变为营养体系、生态体系和污染体系并存的“三土三系”。

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单一营养体系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需要从“三土三系”着手进行综合治理:被农药残留污染土壤体系可直接会杀死土壤生态体系的活性,土壤生态体系微生物下降可直接影响到土壤营养体系转化率下降。

四是创新思想理念     提高耕地保护的法律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要转变新思路,坚持系统观念,全过程解决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新模式。建议从国家层面作好系统性顶层设计,包括分工、资金使用与责任划分、教材、培训、宣传等方面,解决当前农业农村部门抓营养体系、生态环境部门抓污染体系、自然资源抓生态体系的碎片化问题。将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由单一营养体系上升为营养体系、污染体系、生态体系为一体的“三土三系” 系统性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满足新时代过程农业生产模式与第二个100年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需要。

100601646812709_.pic.jpg

图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接受记者专访。

 五是提高耕地质量  依法保障优质农业产品

党永富说,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提高是建设好生态农业、保障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因素和必要条件。当前我国耕地保护还存在耕地保护意识不强、耕地质量不高、耕地生产潜力挖掘受限制以及缺乏有效耕地保护机制等问题。尤其是在耕地保护机制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二是耕地保护重数量轻质量,数量变化中优质耕地流失与劣质耕地补偿造成的质量亏损较为突出,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数是城镇周边及交通沿线的高产优质耕地;三是相关的部门职责不清,管理资源难以做到整合与共享。

党永富指出,一定要加强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全民教育,积极促进耕地质量建设技术推广与应用,积极开展耕地质量普查,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中长期规划,构建质量保护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综合监管体系和耕地地力补偿制度以及耕地质量建设专项基金制度。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加强科学研究,增强耕地保护技术储备与推广,创新管理机制,明确耕地质量部门分工,有效整合部门间公共资源,避免工作重复。


(责编:中国流通党建网 彬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