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习近平检阅受阅部队
9月3日,举世闻名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盛典。
图为文忠民临写的《第二次大战回忆歌》77米巨幅长卷。
而此前,在国内外以各种形式迎接这一伟大壮举的活动中,有一位将军临写的于右任《第二次大战回忆歌》77米巨幅长卷,在北京的展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图为文忠民将军
这位将军就是解放军原南京政治学院政委文忠民先生。退休15年以来,他一直潜心钻研于右任书法。在酣畅淋漓的草书艺术与金戈铁马的战争叙事中,他反复品读和研习,最终临写完成了这幅巨制,以向阅兵活动献礼。为了解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笔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一、心追——从笔墨到家国情怀的共鸣
于右任先生的《第二次大战回忆歌》,是一卷墨宝,更是一部泣血而成的抗战史诗。其字如刀、其文如剑,字字句句感动着、激励着文将军。
为了真正读懂于老,文忠民将军多次奔赴陕西三原、南京、重庆等地,追寻于右任足迹。他在旧居和纪念馆的纸墨间触摸那段烽火岁月,在诗稿笔迹中感悟“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正是在这样的贴近中,他渐渐明白:书法,并非笔迹之艺,而是心迹之道。于老的字,有血有肉有魂,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遗嘱。从此,文将军不再是简单的笔墨模仿,而是“ 心追”,追慕的首先是于老那一腔忧国忧民、热爱和平、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追慕的是那份属于中国人的风骨与魂魄。
于右任先生和文忠民将军,处在不同的时代。隔代人,却有同一颗心,隔代共鸣。这里有根,根根相连;这里有源,源源相通。
文将军常说:“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学于老,首先要学的就是那一身铮铮铁骨和那一腔家国深情。”
文将军每日晨起必诵于老《望大陆》等诗作,感受其浩然之气,而后提笔临池。他以心驭笔、以气运墨,追求“泪墨交融”的创作境界——不仅写字,更是写心、写魂、写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尊严。这样做,把抗战历史的磅礴气势与书法艺术的韵律之美水乳交融在一起,使作品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手摹——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
文将军从小喜爱书法,但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可以说是“零基础”。
开始,毛笔在他手中发抖,只能坐着伏案写。后来,逐渐站起来悬肘写。这一关,就持续了两、三年。
为了过好书写关,他从一个字的一笔一划练起。先读字的间架结构,找到主笔和重心,欣赏这个字的独到之处和美妙之处。然后,在心里临,手中临,纸上临。一个字写出来后,对照原作,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一遍又一遍的修正。“一天只学一个字”,一个字写几十遍,几百遍,直到形似神象。一个字一个字突破,一类字一类字突破,每天都有成就感和快乐感,特别是那些久攻不下的字、一旦突破了,他高兴的像个孩子似的唱啊笑啊跳啊。这样,把艰苦的学书法的过程,变成了读书的过程,欣赏的过程,享受的过程,越写越有兴趣,越写越有劲头。
文忠民将军说:“学书法趣味无穷,让心静下来了,手动起来了,脑子活起来了,生活丰富多彩了。”
手摹,是技艺的淬炼,更是意志的锤炼。文将军学书法,就有这么一股子“铁砚磨穿”的恒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学苦练,15载寒暑不辍。每天练笔少则4个小时,多则8个小时。
专攻于老书法,文将军在形神兼备上下功夫,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掌握于老碑帖融合的大格局大气象,努力写出中国字的精气神。千百遍摹写《千字文》、《正气歌》和《醉高歌》,笔不离手、曲不离口——书桌上是字,餐桌上有痕,甚至行走坐卧,皆在心中结构点画,在身上默写比划。十五年,无一日懈怠,无一字轻率。
手底之功,磨练的是笔下之神。这种近乎严苛的‘手摩’,才化为笔下可感、可知、可叹的“形似之精微,神似之化境。”
三、奉献——从一人之趣到众人之乐的升华
文将军是陕西人,那里有深厚的书法土壤。他曾在北京、南京、上海工作过,那里有他崇敬的老师和书友。他经常向这些老师、学友请教,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成果。
文忠民常说:“书法作品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要学习于右任先生’经世致用’的思想,让书法走进千家万户,为好风气导航,为好心情导航,为好生活导航。”
他坚持适当时候,在一定范围让作品“亮相”,请大家揭短亮丑,在分享和共享中,听取大家意见,作品质量越来越高,人气越来越旺。
在学习书法十周年的时候,他在北京举办了“翰墨兵心”习作展, 请几十位老首长和100多位书法家、老师、学友“批改作业”。
去年,他回家乡咸阳举办了“故乡情”书法展,请老师、老领导、老同学、老战友“集体会诊”。
在创作77米长卷时,文将军多次邀集长辈和专家共同品鉴长卷,听取不同声音,吸收改进建议。77米长卷是集思广益形成的,在北京展出时,引发广泛关注和好评。专家学者评论"既得于书形神,又具时代气息"。媒体赞誉这副长卷具有“正大气象”。
实践证明,分享、共享,彰显奉献精神。一副作品,只有在被观看、被解读、被评论、被应用中,才能发挥出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笔者手记:
七十七米,是长度,更是精神的厚度。
十五年,是时间,更是信念的沉淀。
心追·手摹·奉献——这是一个人的品行,也是一代人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