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悠扬,满堂喝彩。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一位学院派专业演奏家孙楚泊,在北京紫竹院等公园演出的视频,在网络上刷屏。在里三层外三层观众的热情簇拥下,孙楚泊吹奏出一段段熟悉的旋律,赢来听众们的阵阵掌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夕阳西下,公园歌声响起;当夜幕降临,手机直播闪动。孙楚泊等带来的新大众文艺,既见证了文化生活的蓬勃生机,也面临着机遇带来的新挑战。
街头巷尾、公园广场,往往是观察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窗口。银发族高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草根歌手凭网络热歌成功出圈……各类“草根舞台”打破传统艺术门槛,让文艺从剧院走向市井,人民群众从文化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创造者,成为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鲜活注脚。
不仅如此,互联网与直播、自媒体构建起更广阔的“展示舞台”。一部手机、一个账号,人人都能成为新大众文艺创作者。陕北农民唱信天游,四川妹子演变脸,东北小伙展二人转,地域文化突破时空限制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短视频、录屏、直播回放等应用也让群众观赏更自由、更便捷。
然而,繁荣背后的问题需要重视。公园文艺中,占用公共空间的争议常见。社区广场舞,引发的音量扰民、社区资源分配与代际文化冲突值得重视。网络空间乱象更甚,有的主播为博眼球哗众取宠、内容低俗,在商业算法中迷失艺术初心,“擦边”“卖惨”和色情暴力时有发生。当文艺创作沦为“注意力经济”筹码,艺术价值等同于点赞数,“流量至上”成追求,文艺的精神内核就将面临被掏空的风险。
如何在这片生机与隐患并存的土壤中,培育出健康的新大众文艺生态?关键在于引导与规范并举。对公园广场文艺,需多些包容与智慧,通过建立社区议事机制,平衡不同群体的文化文艺需求;提供专业指导提升创作水准,开辟更多公共空间保障文化文艺活动开展。例如,一些城市推出“公园文艺公约”,既保障市民文化权利,又维护公共秩序,这样的探索值得推广。
对网络直播,亟须构建协同共治监管体系。平台要摒弃“唯流量论”,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强化内容监管与引导,让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凸显。监管部门要划定底线,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行业协会要制定标准,推动行业自律。更关键的是,培育受众媒介素养与审美能力,当大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客观理性的审美标准选择内容时,劣质作品自然失去市场。
新大众文艺繁荣的关键,不是“数量扩张”,而是“质量跃升”,要在专业性与普及性、艺术性与娱乐性、传承性与创新性间,找到动态平衡。健康的新大众文艺,应让公园歌声更悦耳、屏幕表演更有内涵,让每个人在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丰盈,让文艺作品成为提升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的载体,服务人民群众并营造良好民风社风。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文艺形态,催生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新起点上,文艺工作者需深入民间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作品。人民群众则需提升审美能力,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欣赏与鉴别。社会各界要搭建桥梁、打破壁垒、减少偏见,积极促进文化交流。
只有经典与流行对话、传统与现代交融、专业与业余互鉴,文艺才能扎根人民、绽放时代光彩。在推进新大众文艺发展过程中,既需接纳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也要坚守精神星空的高远追求,让文艺真正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成为展现时代、服务时代的“人民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