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
 
主办  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红色记忆

红墙经典读书会举办读毛泽东书信中的抗日民族统战思想阅享会(三)

时间:2025-08-25  记者:   作者:   来源:红墙经典读书会  点击: 16107 次

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光辉典范

韩家水,活动总策划、执笔主持人、

西苑文化艺术出版社主编、

杰出红色诗人、作家

image.png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当局基本上采取避战、观战态度。他们一方面希望依靠英、美、苏的力量取得抗战胜利,一方面仍在企图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1943年春,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署名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鼓吹中国的法西斯主义,公开反对共产主义,暗示要在两年内消灭共产党和一切革命力量。1943年5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国民党顽固派借机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反共气焰相当嚣张。

1943年秋天,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召开,邓宝珊应邀参加会议。由于受共产党的影响,邓宝珊会前与毛泽东会面,彻夜长谈。毛泽东对时局高瞻远瞩的分析,更加坚定了邓宝珊团结抗日的信念。但在重庆开会期间,邓宝珊受到蒋介石的蛊惑、利诱,思想感情以及对共产党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会后,邓宝珊途经延安,毛泽东特别指示,对邓宝珊继续采取大力争取的方针,并亲自接见了邓宝珊。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邓宝珊尽力抗战,支撑北线,保护边区,立下了功勋。一年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灭亡,抗战胜利的曙光指日可见。为了帮助邓宝珊更多地了解共产党的主张,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于1944年12月22日给邓宝珊写了这封信。

宝珊先生吾兄左右:

去年时局转换,先生尽了大力,我们不会忘记。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去秋晤叙,又一年了,时局走得很快,整个国际国内形势都改变了。许多要说的话,均托绍庭兄专诚面达。总之只有人民的联合力量,才能战胜外寇,复兴中国,舍此再无他路。如果要对八年抗战作一简单总结,这几句话,鄙意以为似较适当,未知先生以为然否?何时获得晤叙机会,不胜企望之至。专肃,敬祝

健康!

毛泽东上

十二月二十二日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出版的《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刊印。

此信首先热情歌颂了邓宝珊在抗战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和英勇壮举、对他以实际行动联共抗目的言行表示肯定。然后,指出了这次写信的缘起,“去秋晤叙,又一年了。时局走得很快,整个国际国内形势都改变了"。1944年苏联红军攻占柏林,美英两国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在亚洲,日军为支援其在南洋的孤军,急需打通到越南的道路交通线,为此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百万大军连连溃败。而共产党利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不断壮大和逐渐走向胜利的大好形势、指挥军队英勇作战,收复失地。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明确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在信中,毛泽东由衷地写道:“只有人民的联合力量,才能战胜外寇,复兴中国,舍此再无他路",并鼓励邓宝珊继续努力,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正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地影响下。邓宝珊不断抵制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后来他不负众望,积极协助傅作义同国民党顽固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成功举行了绥远起义,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抗日战争时期,邓宝珊任二十一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驻守榆林。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肝胆相照,明确反对蒋介石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政策,有效削弱了蒋介石、胡宗南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

同时,习仲勋在担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期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与邓宝珊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使绥德与榆林之间建立起互助协防、亲密合作的关系,成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光辉典范。

1927年前后,邓宝珊参加西安解围和策应北伐时,曾在所部驻地乾县开办军官教导队,聘请邓希贤(邓小平)等共产党人为政治教官,对部队骨干进行革命教育。

北伐战争前后,邓宝珊在陕西国民联军及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任职期间,与共产党人刘伯坚、南汉宸、邓小平、史可轩、刘含初、李子洲等都有亲密的合作。大革命失败后,邓宝珊依然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忠诚于和共产党人的友谊,抵制国民党右派的“清党”。他除保护、帮助许多熟悉的共产党员安全撤离外,还帮助一些不曾相识的共产党员解决困难,摆脱遭受迫害的处境。先后救助过西北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谢子长、刘志丹、汪锋、常黎夫等,并与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情。




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

特荐文章

推荐文章

通知公告

更多>>

时政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首页
  Copyright©2019-2025 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16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