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怀着对历史的敬仰与追忆,笔者走进位于中国铁建大厦的铁道兵纪念馆,该馆于2019年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展柜中,一张通行证、一幅老照片、一本连环画、一面锦旗——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跨越时空,这些记忆依旧闪耀着不灭的光芒,持续激励着后来人。
一张通行证,铭记铁血决心
长26厘米,宽25厘米,纸面泛黄,上面有通行战士的名字、行李件数、出发地和目的地等信息——这张中国人民志愿军往返中朝两国的通行证,或许是纪念馆内最朴素的展品,却承载着最坚定的决心。
“1950年,朝鲜战火燃至鸭绿江畔,志愿军跨江出征,保家卫国。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需物资的后方补给成为作战的首要问题。同年11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约2万人入朝进行铁路保障。”铁道兵纪念馆负责人田晓晨娓娓道来,“这张通行证,是当年铁道兵战士的身份凭证,相当于早期的护照,记录着那段跨越边界的光荣征程。”
在一张铁道兵临行前誓师的照片中,铁道兵战士们除了与其他志愿军战士一样肩背枪支弹药外,人人手中还紧握着一把铁锹——这是铁道兵独有的“武器”,也是他们使命的象征。
朝鲜战场的战况之惨烈超乎想象。纪念馆讲解员贾茜文指向墙上的抢修示意图:“敌军对铁路线实施疯狂轰炸,据不完全统计,仅1950年12月初至1953年7月27日的两年多时间里,在朝鲜铁路沿线投弹量就超过19万枚,总吨数相当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英国投弹量的1.5倍。”一枚从朝鲜战场上搬回来的炸弹壳就藏于馆内,无声诉说着战场的残酷,更见证了铁道兵团的英勇与坚守。
在朝鲜战场运输线的生死较量中,志愿军铁道兵团共有1481人牺牲、2989人负伤。注视着这张通行证,笔者仿佛看到75年前,一个个年轻的铁道兵战士手握钢枪、铁锹,义无反顾跨过鸭绿江的身影。这张薄薄纸片承载的,是志愿军战士的无畏抉择,更是一代人用生命书写的忠诚。
一幅老照片,定格英雄荣光
纪念馆内,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1951年,毛泽东、朱德与参加国庆观礼的全国英模代表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亲切合影。照片中,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杨连第身着戎装,目光坚毅,神情庄重。这幅珍贵的老照片,定格了他作为战斗英雄的荣光。照片拍摄后不久,本可留在国内的杨连第做出了二次赴朝的选择,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1949年,杨连第加入铁道兵部队,参与修复陇海铁路八号桥的任务。“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八号顶、八号顶,失手摔成饼;八号端、八号端,上桥如上天。’杨连第毫不畏惧,徒手攀上45米高的桥墩,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确保了大桥提前20天修复通车。”贾茜文站在八号桥复原场景前介绍道。杨连第因此荣获“登高英雄”称号,陇海铁路八号桥也被命名为“杨连第桥”。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杨连第主动请缨入朝。在沸流江大桥,他利用敌机轰炸间隙施工,使抢修速度大幅提高;在清川江大桥,他不顾安危跳入滔滔江水,修复被洪水冲毁的浮桥。粮食短缺时,他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饼干渣拿出来分给大家;紧急抢修时,他计算美军轰炸规律,用“猫戏耗子”的智慧与敌人周旋。
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清川江大桥校正钢梁时,被敌人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33岁。“杨连第的生命定格在了他深爱的铁轨旁,可他的精神却永远长留,代代相传。”田晓晨说。杨连第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如今这面英雄的旗帜仍在中铁十一局继续飘扬。他的长子杨长林继承父亲的遗志,骑着三轮车奔走各地宣讲抗美援朝精神。“一定要把‘创新不止、勇攀高峰’的精神传承下去。”杨长林曾说。
从45米高的桥墩到清川江上的钢梁,杨连第用短暂的生命践行了“登高”的誓言——那不仅是身体的高度,更是精神的巅峰。
一本连环画,映照钢铁意志
来到铁道兵抗美援朝时期文艺作品展柜,一本名为《激战无名川》的连环画映入眼帘。封面是这样的情景:火车隆隆、硝烟漫漫,一名战士紧攥着螺丝扳手,稳稳卡住钢轨,殷红的鲜血渗出掌心,他的眼神却无比坚毅。
这并非艺术虚构,而是战场上真实的英雄壮举,近期国庆档热映的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再现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这名战士的原型,正是铁道兵团一师二团的史阜民。
1951年12月,史阜民和战友们在价川地区抢修铁路时,发现两根37公斤的钢轨因型号不一,无法对接,而此时18列满载军用物资的火车急需过江。情急之下,史阜民用螺丝扳手柄插入道岔尖与钢轨对接的孔眼里,充当“人体螺丝钉”。
火车驶过大桥,呼啸的“巨龙”向史阜民头顶轰来,震得钢轨在枕木上直跳。稍有半点松懈,人将卷进车轮下,整车也将翻入桥底。整整一个半小时,史阜民奋力抵住螺丝扳手,直到全部火车安全驶过,保证了军用物资按时运到前线……
《激战无名川》最初是作家郑直创作的长篇小说,取材于铁道兵的真实战斗经历。小说手稿现藏于纪念馆内,向观众诉说着那段历史:1951年,美军飞机对新安州、价川、西浦“三角地区”实施重点轰炸;次年,美军又采取“炸两头”的战术,拦截志愿军物资运输路线。“志愿军铁道兵团采取敌变我变的策略,随炸随修,打通了‘三角地区’,粉碎了‘炸两头’的战术,取得了反‘绞杀战’斗争的胜利。”贾茜文介绍。
一面锦旗,见证中朝友谊
“您看,这是当时朝鲜铁道省赠予志愿军的感谢锦旗。”顺着贾茜文手指的方向,只见一面鲜红的锦旗静静安放在玻璃展柜中央,叠放得整整齐齐。锦旗上用朝鲜文书写着“向持续对朝鲜铁路给予兄弟般援助的同志们,致以今后取得更加辉煌胜利与荣光的祝愿!”
志愿军铁道兵团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获得了朝鲜人民的高度认可和支持。离锦旗不远处的墙上,可以看到一幅照片,展现了朝鲜群众自愿来到工地,运土搬石,支援铁道兵团抢修的情景。
热血铸就钢铁大动脉。铁道兵团入朝后,朝鲜铁路通车里程由107公里延长到1382公里,新建铁路212公里。铁道兵创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铁道兵团在抗美援朝期间,荣立一、二、三等功的共有1.2万人,202个单位荣立集体功。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高度评价铁道兵,朝鲜战场打胜仗,“一半功劳归前方浴血奋战的同志,另一半功劳归负责维护交通、保证供给的同志”。停战后,铁道兵团还在朝鲜帮助当地政府和人民修复铁路、重建家园。
1953年9月,铁道兵团回国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为祖国建设了黎湛、成昆、青藏等52条钢铁大道。其中,成昆铁路因修建难度极高闻名于世。1984年,联合国评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成昆铁路名列第一!”田晓晨自豪地说。
1984年兵改工,铁道兵脱下军装换工装,中国铁建成立。在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和铁道兵精神的引领下,一代代中国铁建人继往开来,担负和参与了京九铁路、京沪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等众多重大工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中国铁建已连续20年跻身世界企业500强,经营范围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背上了行装扛起了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们迈开大步朝前走,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在纪念馆中回荡。军歌嘹亮,新时代里,铁道兵正以“中国铁建人”的崭新姿态,续写着“铁军”传奇。铁道兵的故事还在书写、传扬、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