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
 
主办  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红色党史

新四军东进苏北的前进阵地

时间:2025-11-20  记者:   作者:   来源:人民网  点击: 29739 次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3块根据地组成。它处于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也是新四军东进苏北的前进阵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派八路军参谋处处长彭雪枫担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主持军事工作。彭雪枫到达竹沟后,很快组建起一支游击武装,并令其率先挺进豫东敌后。9月2日,中共中央鉴于徐州失守后的华中抗战局势,由周恩来、叶剑英致电彭雪枫,指出应把工作重心移向豫东,创造苏鲁皖边新局面。遵照这一指示,彭雪枫率领新成立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出发,踏上东进豫皖苏边、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征途。一路上,游击支队积极打击日伪,帮助地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至1939年底,杞县、太康、淮阳、鹿邑等地已建立起小块根据地,并成立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和参议会,游击支队也发展到1.7万余人。至此,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引起周边日伪军的恐慌。自1939年12月起,日伪军先后向根据地内的萧县、永城、涡北等地进行反复“扫荡”,企图消灭游击支队及根据地机关。与此同时,盘踞于此的国民党军韩德勤等部不断挑起事端,“蚕食”、侵占我根据地,这种行径在皖南事变时达到高潮,一度使我军陷入困境。

继续东进,开辟淮北

皖南事变后,在豫皖苏边区活动的我军主力部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由彭雪枫担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主要任务是继续坚守津浦路西、陇海路南的根据地。侵华日军于1941年2月发动豫南战役,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导致豫东、皖北的大片领土沦陷。第4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从抗战大局出发,主动西进追击日军。国民党军却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豫皖苏边区。

此时,正在追击日军的第4师各部,陷入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包围之中。全师上下沉着应战,并在根据地群众支持下,多次挫败敌人进攻。经过3个月的艰苦战斗,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经研究认为,第4师已完成阻止敌人进攻苏北和北上山东的战略任务,可主动向皖东北发展,以保存有生力量,跳出敌人包围圈。

1941年5月,第4师主力转移至皖东北的洪泽湖地区,并于7月在淮宝县仁和集召开党政军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3年来第4师在敌后进行抗日斗争的经验和教训,统一了思想,为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期间,友邻的新四军第3师派出一部北上邳县、睢宁、铜山一带,拔除日伪据点,打击顽固势力,协助第4师稳定淮北一带的局势,使邳睢铜地区也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将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运河以西、津浦路东的地区划为淮北苏皖边区,并将邳睢铜地区和淮宝县一同划入,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并由第4师兼淮北军区。自此,淮北一带的党政军机构均已建设完备,标志着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正式形成,简称“淮北地区”。

粉碎“扫荡”,站稳脚跟

淮北抗日根据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侵华日军在华中地区作战行动的重要障碍。为摧毁这一根据地并消灭新四军第4师及党政军机关,日伪军于1942年11月对淮北的洪泽湖西半城、青阳等核心地带发起规模空前的“扫荡”。日伪军不仅投入大量兵力,还配备坦克、火炮、飞机等重型武器支援作战,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从泗县、宿迁、淮阴等地同时出动,气势汹汹地直扑我军。

为保存有生力量,第4师首长决定先跳出敌人包围圈,再寻找机会打击对手。11月15日,几乎就在日伪军到达我根据地中心区的同时,第4师主力按照预定计划,迅速转移至敌人侧后方。与此同时,根据地群众在各级政府组织下,实施坚壁清野,与部队一起转移,并在撤离时破坏了通往根据地的多条道路,极大地阻碍了敌人的兵力机动。结果,进入根据地内部的日伪军扑了空,根本找不到我军主力,连基本的给养物资都难以掠夺到。仅5天后,敌军便被迫停止“扫荡”,退回泗县县城。

11月23日,日伪军卷土重来。此次“扫荡”,敌人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每占领一地便修建碉堡、据点,扶持伪政权,意图不断压缩我军生存空间,最终将我军“困死”在区域内。针对这一情况,第4师决定将计就计,敌人以据点拉网的方式包围我们,我们就从外部寻找机会包围他们的据点、孤立他们的“占领区”。从11月30日开始,第4师主力先后在屠园圩、马公店、新马桥、渔沟等地打击敌人,歼灭日伪军数百人,成功打破敌人各据点之间的联系,实现了“破网”。在各据点孤立无援的敌军慑于被全歼,纷纷向后方县城撤退。第4师再次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在运动中发起冲锋,一直追击到泗县城下,最终取得这次淮北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再打顽军,团结抗日

淮北抗日根据地除要应对日伪军的威胁外,还坚持与附近的国民党顽军展开激烈斗争。从皖南事变到大举进攻豫皖苏边区,国民党顽军“一心抗战”是假,“真心反共”是真。1943年2月,日伪军“扫荡”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盐阜地区,原驻扎在此的国民党军韩德勤部一击即溃。我军从抗战大局出发,主动向韩德勤伸出援手,不仅允许其部队进入我根据地区域,还提供大量粮草、经费,支持其继续抗战。

然而,3月初日伪军停止“扫荡”之后,韩德勤部非但未按约定返回原驻地,反而进一步侵占淮海地区,并派出大部主力西渡运河,侵入我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金锁镇、界头集、山子头一带,企图将我根据地据为己有。不仅如此,韩德勤还放任部属残害新四军官兵和我党工作人员,在多地进行血腥屠杀、逮捕区乡干部,引起根据地军民的极大愤慨。

淮北抗日根据地作为华中西大门和联系华北的枢纽,在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军的“扫荡”“蚕食”下岌岌可危,严重影响华中抗战局面。为从根本上解决敌情,新四军第4师在请示军部后,决心联合第2师、第3师一部和地方武装,对侵入淮北的韩德勤部主力先进行劝告,无效则坚决武力驱逐。

面对我军劝告,韩德勤置若罔闻。彭雪枫、邓子恢随即命令部队分头攻击顽军总部和主力部队。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来自3个师和多个军分区的部队未大规模集中,而是按作战命令就近选择目标,在运动中发起进攻。3月18日零时起,我军仅用4小时便全歼盘踞在山子头的韩德勤总部,天亮后又在小王庄、西盛圩等地消灭多支敌军,俘虏1000余人,包括敌首韩德勤。

韩德勤被俘之后,一面承认“山子头事件”是他的过错,承诺回去后与新四军团结抗日,一面又担心只身回营无法向国民党当局交代。为巩固统一战线并打消其顾虑,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亲赴第4师会见韩德勤。在韩德勤表示今后不再反共后,将其释放,并送还部分人枪,划定睢宁、宿迁部分地区作为韩部的活动区域。这一举措不仅有力震慑了敌军,还在较广范围内团结了华中抗日力量,使新四军有更多兵力和精力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和加强根据地建设。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日军展开局部反攻的指示,从1944年3月起,在全边区范围内向日伪军发动春季攻势,作战60余次,攻克敌据点50余处,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8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向河南敌后发展的战略部署,由彭雪枫、张震、吴芝圃率领第4师主力一部,向西越过津浦铁路,发动群众、打击敌顽,逐步打开了路西抗战的反攻局面。遗憾的是,在9月11日的八里庄战斗中,师长彭雪枫不幸中弹牺牲。9月13日,中央军委任命张爱萍担任第4师师长,继续执行西进任务,逐步夺回豫皖苏边区的失地,并成立相应的党政机关,扩大了解放区。与此同时,淮北路东人民群众一面支持新四军西征作战,一面积极参军入伍、加强人民武装。1945年4月,路东军民发起春季攻势,先后攻克20余个日伪据点,使睢宁全境获得解放。1945年8月,淮北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必须占领交通线及其沿线城市的指示,向附近的津浦铁路主要目标展开猛烈进攻,先后解放宿迁、泗阳、五河、灵璧、永城、萧县等县城。至此,除津浦、陇海铁路沿线仍为日伪军占据外,淮北全境已获解放。


上一篇:抱歉暂无数据

特荐文章

推荐文章

通知公告

更多>>

时政要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首页
  Copyright©2019-2025 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0041679号-1